【奋进之笔•学院篇】发挥科研优势 凝炼教学特色 做实科研育人————生物工程学院科研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18-11-30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改革和探索的核心目标。淮南师范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实践教学是培养和开发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生物工程学院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上下功夫,通过教师科研工作转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专业综合实验体系、实施本科生科研助手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落实科研辅助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做实科研育人。

近年来,全院教师承担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淮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院上下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如何让如此丰硕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教学,全院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特色教学资源编入国内高校知名教材

我院王顺昌教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在科研工作中创立了以秀丽隐杆线虫研究细胞凋亡的实验方法,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他参与编写了北京大学丁明孝教授主编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的“秀丽隐杆线虫生殖细胞的细胞凋亡检测”和“线虫胚胎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两个实验项目。并在四川大学举办的“高校细胞生物学前沿技术及基础实验示范骨干教师研修班”授课,作为培训班两项现场演示实验之一为学员们讲授了秀丽隐杆线虫生殖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该教材广泛用于国内高校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目前我院的遗传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也开设了利用秀丽隐杆线虫作为实验材料的实验教学项目,有效体现了科研工作对本科教学的辅助作用。

   

王顺昌教授为高校细胞生物学前沿技术及基础实验示范骨干教师研修班授课

二、凝练科研工作内容,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2013年“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获省级教研项目立项以来,项目组围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结合学院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条件、教师研究方向和实验室条件,从综合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实验模块设置、教师科研工作转化教学内容、课程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块化综合实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大多源自教师的科研工作内容,如张科贵博士的基于16S  rRNA的分子克隆及微生物鉴定技术、陈锦云博士的斑马鱼培育、颜守保博士的燃料乙醇发酵、刘玲博士的基于组培技术的植物脱毒苗培育、缪国鹏博士的植物功能蛋白分离纯化技术、张际峰博士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等,这些综合实验项目既运用了最新的科研手段,又注重解决问题,并采用与科研对接的实验教学运行模式,其内容是没有哪一本实验教材所能包容的。   

  

    

随着几年的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学生选择性较大的综合实验课程体系,采用连续运行的方式进行,改变了传统固定呆板的运行模式。体系的每个实验模块由多个实验项目组成,通过一系列前后衔接、上下贯通的实验项目来解决一个科学问题。通过“问题提出-实验设计-解决方案”的教学思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了学生对综合实验的理解,加强了实验动手能力的锻炼,让学生领略了科研工作的魅力,深刻理解了科研工作的思路、工作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和对科研工作的兴趣。

    

    

三、实施科研助手制度,寓育人于科研实践

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普惠学生,实现了科研促进教学,达到了科研育人目的。学院很多教师还积极吸纳本科生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工作,担任科研助手,三年来共有500多人次参与助研。在助研活动中,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授之以技、明之以道,言传身教,寓育人于科研。

    

    

近年来,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助手制度,我院学生在各实验室教师指导下,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校“支持百名优秀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基金”项目,在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体现了科研助手制度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经过上述教学及科研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科专业技能大幅提升,参加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成绩优异;毕业生深受实习就业单位好评,每年参加实习的学生都被实习就业单位争抢一空;学生对理论的领悟更加透彻、实践操作技能更加娴熟、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专业,历届毕业生考研深造率逐年提升,2018届达到27%,其中近50%985211大学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