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一课一”——思政课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发布时间: 2019-05-13

作者:韦   审核:方 吴玉才 审定发布:王宗斌


 

3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淮南师范学院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校领导班子成员多次深入思政课堂听课,召开教师与学生座谈会,指导思政课改革工作。两年多来,我们的思政课改了什么?让我们一同走进思政课堂,感受不一样的思政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当歌声响起,同学们屏气凝神,用心聆听。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2017级年晨晨同学正在跟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作词的《七子之歌》。

教学内容空洞,理论性强,获得感不高……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才能让思政课有活力、接地气?以秦元春教授的这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课前,年晨晨同学所在的学习小组认真预习课本,精心挑选与课程内容契合的歌曲,对歌曲的作者、创作背景、反映的重大事件做了细致的功课,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秦元春老师从《七子之歌》勾连出历史线索,回归到课程内容,系统讲述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鸦片战争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课堂不再囿于理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与教师的深入讲解有效结合,将理论知识变成大学生感兴趣的“活”话题。

“这样的思政课真的不一样”,2017级孟颖同学激动地说,“大家上课都抢坐第一排,去晚了基本只能坐后面。”2018级学生袁思懿:“‘一课一歌’让我们认识到每一门学科背后都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教会我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而“生动有趣”、“满满的艺术感”、“启发思考”、“提升能力”更是成了同学们对课程的一致感受。

秦元春教授介绍说,除了《七子之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还有《十送红军》、《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令人耳熟能详的爱国主义歌曲。“一课一歌”,歌曲与课堂知识所反映的时代相对应,用红色歌曲串讲中国近现代史,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对国家前途命运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除了秦元春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一课一歌”,谢军副教授的“一课一热点”、梁修德副教授的“一课一经典”、孙志娟副教授的“一课一名言”等也都在积极实践中。“一课一”坚持让每个课堂的“一”都服从教学内容,尊重学生个性与专业特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玉才教授表示,“一课一”教学模式启动于2018年初,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风格打造的思政课改模式。吴玉才强调,每位老师的“一课一”都是量身打造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用这种创新方式感染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创新理论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比如‘一课一歌’,我们不是要教学生唱歌,上音乐课,而是通过对歌曲的理解,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用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以个性化内容服务学生,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赢得学生。

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继续深入推进“一课一”教学改革模式,努力把思政课上得更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让思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对接社会、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操练场,让思政课从“独奏”逐步变为“合奏”,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引领力。

(党委宣传部将配合学校思政课改革推出系列报道,欢迎有关单位或个人提供新闻稿件和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