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之笔•教学篇】十年聚力谋发展 拓展内涵谱华篇——本科教学工作巡礼
发布时间: 2018-11-29

十年砥砺扎实干,十年奋进谱新篇。2007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8年以来,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相继召开了两次党代会、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五次教学工作会议,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明确了“地方性  应用型 开放式  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的办学定位,打破了束缚教学质量提升的惯性思维和体制机制,凝聚了师院人重视教学、关注教学的共识,续写了新的发展篇章!

五大专业群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不断优化

“十二五”以来,学校打出了一套“停招停办劣势专业、重点打造特色专业、积极鼓励新办专业”的组合拳,主动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先后停招停办了政治学与行政学、应用统计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新办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物联网工程等专业,构建了教师教育、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文化创意和社会服务五大专业群,初步形成了对接地方基础教育和地方主导产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当前,57个专业有在校生,其中师范专业12个,占比21%,在校生5209人,占27.5%工科专业19个,占33.3%,在校生5889,占31.1%。

五大专业群一览表

专业群

专  业

教师教育

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美术学、音乐学、体育教育

工程技术

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化学及化工类(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生物工程类(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

经济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工程、金融工程、金融数学、商务英语

文化创意

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摄影、艺术与科技、园林、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管理、戏剧影视文学、新闻学

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法学、应用心理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

学校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推动下,小学教育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等8个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商务等16个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专业,化学专业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法学等6个专业获批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在省内率先启动了一流应用型示范专业和教师教育示范专业建设,产品设计等4个专业遴选为首批一流应用型示范专业,英语、化学2个专业为教师教育示范专业。各专业通过项目建设,深化了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专业建设内涵。

五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

2009年,学校提出了“强化专业基础课程,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方向课程,灵活通识教育课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2013年,在总结前期教改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等五个类别课程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基于2014年专业剖析反映出来的问题和不足,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学校于2015年召开了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明晰了“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为核心,实践教育为重点,把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并制订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各专业设置9个创新创业学分、5个社会责任学分,全面实施由通识、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和社会责任教育组成的“五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学校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五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写进“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中,予以固化、深化、细化。

 

五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主要解决认知和情感问题,是基础,也是关键,是传授知识的教育,也是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主要解决意志问题,是保障,通过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职业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主要解决行的问题,是归宿。简言之,通过五教融合培养“实基础,宽口径,强技能”,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4333”和“1+n”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宵战风雨”,学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的同时,以实践、实习、实训等第一课堂为核心,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第二、三课堂为辅助,建立了从学科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到职业适应能力培养,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4333”和“1+n”实践教学体系

 

 

4333”和“1+n”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4333”渐进式提升的课内实践教学体系,“4”即课程实验、课程实践、实验课程、实训课程;第一个“3”即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第二个“3”即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第三个“3”即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为载体。以教师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为例,实施“四年提升”计划:第一学年培养师德规范,树立专业情意;第二学年见习体验,感知教学案例;第三学年技能演练,训练专业技能;第四学年实习践行,养成教育教学实施能力。

“1+n”指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以学科与技能竞赛、科研活动、专利发明、创新型实验(设计)、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竞赛、技能证书、创业实践活动等为形式,建立与课内实践教学互为支撑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加强课内外、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近年来,学生考证、学科与技能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已然成风、成绩显著。2015以来,9421人次获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类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1473人次在省级以上学科和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获国家及以上级别奖项104人,获得省级以上特等奖13人次、一等奖271人次、二等奖474人次,学生获批各类专利184项。

精准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炎刘模式”内涵不断拓展

教师教育是我校发展之基、立校之本,长期的师范办学积淀,形成了浓郁的“师范文化”,铸就了学校在皖北区域知名的“师范”品牌。近年来,学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教师”的要求,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原理”为理念,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卓越中小学教师为目标,心系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践行立德树人的大学宗旨,实施精准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培育教师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与仁爱之心。

自2015秋季开始,共选派7批239名大学生到寿县炎刘镇9所中小学开展精准扶贫顶岗支教活动,形成了淮南师范学院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炎刘模式”。2017年将该模式推广到阜阳颍泉区、凤台县的53所小学,受益面扩大到6300多贫困地区学生。2018年9月,来自学校不同专业的百名大学生,组织援疆支教团,赴新疆和田地区开展为期四个月的顶岗支教活动,进一步拓展了“炎刘模式”的内涵。

 

炎刘支教、援疆支教学生授课

“炎刘模式”陆续引起了《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CCTV音乐、安徽电视台、安徽高教网、光明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报道。教育部官方网站将我校教育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炎刘模式”定格为“教改新举措”,予以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重点栏目《中国影像方志》对我校教育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炎刘模式”予以专程跟踪拍摄。2017年,《五教融合立德树人  炎刘模式彰显卓越》的教改项目荣获了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11月,《中国教育报》第四版专题报道了我校顶岗支教、援疆支教,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做法和成效。

 

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对炎刘模式的报道

精准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一方面提升了我校师范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质量标准建设,紧扣办学定位和质量目标,逐步形成涵盖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教学大纲管理办法等为组成部分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近年来,学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开展校内专业评估,推进专业自我检查和剖析;修订学籍管理规定、学位授予条例等多项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严格过程管理,提高学位授予条件;严格教师调停课管理和教学事故处理规定,进一步规范教学秩序;实行教师课堂教学实时监控与周通报制度,对教师的日常上课情况进行随机抽查25200节次,并及时向二级学院反馈信息1457人次;通过专项及三期教学检查,对教学运行、教学计划执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考试、实验实训等环节进行监控,实现了教师教学过程监控和评价全覆盖。学校坚持从严治学、从严治教,强化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打造了一道强有力的“防火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全面深化教师教育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应用型专业的内涵建设,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